摘自2008年11月18日《北京商报》
继11日跌破每桶60美元大关后,国际原油价格继续下挫,截至上周末,纽约商品交易所国际原油价格57.04美元。相比今年7月创下每桶147.27美元的历史最高纪录,国际油价已经累计下跌了61%。
面对国际油价的持续下跌,相关业内专家昨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,国内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核心条件已经具备,改革时机已然成熟。
“成品油定价机制改革有两个关键的问题,一个是价格水平问题,在国际上有两种模式,一种是美国、中东模式,这类国家拥有的石油量较大,税收比较低,原油和成品油价格差距较小,刺激石油消费。一种是欧洲和日本的模式,石油主要的消费国,它们采取政策性税收较多。”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周大地昨日向记者介绍,中国改革的方向应该是偏向于后者,我们是石油消费大国,需要通过税收等形式来控制石油的消耗。此外是价格波动变化问题,目前我国成品油反应较慢,需要通过各方措施来让国内成品油更快地反映国际油价的变化。
“最重要的是给予市场主体自由,解放市场主体。在市场充分竞争的条件下形成中国石油体系的自主定价。”中国能源网CIO韩晓平向记者表示。
“理顺燃油价格形成机制最大的难点在于利益格局如被打破,来自利益受损方的阻力会非常大。”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国际市场研究部副主任白明说,他指出,改革本身对国家整体财富是有利的,但来自利益受损一方的阻力也越发明显。“这就需要一个很好的协调措施,在改革的同时,适当考虑利益受损方减少损失,改革推进的阻力才不会过大。”他说。
能源专家纷纷指出,目前是开征燃油税“千载难逢”的好机会。一些专家称,借国际油价下跌时征收燃油税,百姓接受起来比较容易。但白明强调,油价高的时候并没有多少百姓表示拒绝燃油税,反而希望根据自己实际行驶的路程比例来支付“交通设施”的成本。“油价高的时候更应该采取措施让百姓自己节约能源使用。”白明说。对此,韩晓平指出,燃油税开征与否与所谓的“时机”并没有太大的关系,是其他的因素阻碍改革推行。
韩晓平认为,费改税难以推行的原因很复杂,燃油税本身设计尚存缺陷,一旦实行,需要平衡和协调解决的问题太多。
□ .王.晓.然. .潘.建 .北.京.商.报
评论